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他在27岁和52岁创办的两家公司都位列“世界500强”。2010年,也就是当他78岁时临危受命,接掌了日航CEO帅印,同时被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任命为内阁特别顾问。中国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读后感:稻盛先生是在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企业家都能从中受益良多。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CEO马云说:我对稻盛世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我是最近一两年才想清楚,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已经想清楚了。
春节假期,我阅读了稻盛和夫所著的《干法》一书,感悟颇多,现将此书摘录后推荐给大家。
一、工作是治疗万病的良药
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在滋长,那就是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并且还会尽可能地逃避工作的责任。他们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有许多人热衷于股票买卖,憧憬于“轻轻松松发大财”。有很多人创办风险企业,其目的也只是想通过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纪轻轻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
年轻人心里是不愿工作的,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苦难既不是我们希望的,也不是我们招惹来的,但意想不到的苦难却接踵而来。苦难和不幸不停地袭击我们,折磨我们,让我们为自己的命运而怨恨,甚至灰心丧气,稍一气馁便被苦难所击垮。然而“工作”却隐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你战胜命运中的苦难,给人生带来光明和希望。“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使你的命运获得转机!
二、工作造就人格,体现人生美好
《圣经》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他们是人类的祖先,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但是,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即使在苦难当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假设你中了彩票,得到了一大笔钱,足够你玩乐一辈子。但你必定会感觉到,这样的幸运并不能给你真正的幸福。因为你没有目标,不做工作,每天吃喝玩乐,如果长期持续这种无聊的生活,你不但不会成长,而且会丧失自己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长此以往,你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就会恶化,你将找不到人生和工作的意义。
拼命工作的背后隐藏着快乐和欢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欢乐和幸福总会从辛苦的彼岸露出它优美的身姿,这就是劳动人生的美好。
三、从工作中寻找快乐,不能将自己与工作分开
若只是当苦行僧,一味吃苦耐劳而没有快乐,那也难持之以恒。因此,还必须要从工作中寻找快乐。我的经验是,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快乐;当研究成果受到别人的夸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喜悦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
“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把“工作”与“自己”分开,让两者保持距离,这是最近年轻人中流行的观点。然而,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消除“工作”和“自己”之间的距离,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这两者密不可分。这个经验相当重要。
四、一定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和在“旋涡中心”的人
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他们应该都是热爱工作的人。
年轻人中偶尔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虚无主义,总是表情冷漠,怎么也热乎不起来。不管周围的人干得如何热火朝天,他们不仅不燃烧,还给别人泼冷水,他们是冷若冰霜的人。这种“不燃型”的人可不必留在公司。我希望同事们都是“自燃型”的人,不用“点火”,他们也会自动燃烧。至少,当燃烧的我接近时,他们是能同我一起燃烧的“可燃型”的人。
勇于在“旋涡中心”的人。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自己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做在“旋涡中心”工作的人。
五、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神”才会出手相助
不去想,不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无论对工作,还是对人生而言,这都是铁则。废寝忘食,朝思暮想,念念不忘,反复思考,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整日里只想这一件事,这样的愿望就会渐渐渗透到“潜意识”中。这种“潜意识”就是在睡觉时也会起作用的意识,它能将我们的行动引向实现目标的方向。每天每日,在拼命思索的过程中,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中。
这样一来,即使不特别留意,在意想不到的场合,“潜意识”也会发动,给你启示。而且这种启示往往触及事物的核心,使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向困难的工作挑战,或者想要实现很高的目标,那么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必须的,只有此时,懒得动弹的“神”才会出手相助。
六、始终“以百米赛的速度奔跑”
如果仅仅付出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不管这样的努力持续多久,这不过是做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因为我们起跑已迟,又没有比赛的经验,若想取胜,非这么做不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一开始就不应该参加这场比赛。
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拼命努力,自然界的机理本来就如此。懒惰、不努力的植物绝不存在,不努力草类无法生存。动物也一样,不拼命求生必将灭绝,此乃自然铁则。“你是否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你的工作方法是否不亚于任何人?”,我坚信,每天坚持认真地、不遗余力地工作,应该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七、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同时,“伟大的事业乃是“朴实、枯燥工作”的积累,如此而已。这种坚持,使他从“平凡”变成了“非凡”——这就是“持续的力量”,是踏实认真、不骄不躁、不懈努力的结果。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言,成功中“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就能让你这个“平凡的人”变为“非凡的人”,你就会具有强大的力量。
八、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就能走上人生的王道
我不再痴迷于不着边际的远景,而只是留神眼下的事情。这就是今天的目标今天一定要完成。工作的成绩和进度以今天一天为单位区分,然后切实完成。将今天一天作为“生活的单位”,天天精神抖擞,日复一日,拼命工作,用这种踏实的步伐就能走上人生的王道。
3年、5年之后的事情,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但是这一年的情况,应该大致能看清,不至于太离谱。做年度计划,就要细化成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具体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努力达成。今天一天努力干吧,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这个月努力干吧,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下个月。今年一年努力干吧,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
九、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我主张在建立目标时,要设定“超过自己能力之上的指标”。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因为我没有学过,所以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但是,我有干劲、有信心,所以明年一定能行。而且就从这一瞬间开始,努力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技术。将来密藏在我身上的能力一定能开花结果,我的能力一定能增长。
这个未来的某一点,就是要达到的目标。始终要把跨越的栏杆设置在比自己现有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然后瞄准这个未来的目标,注入热情,不惜一切地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十、“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当项目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即使在工作被逼入“计穷策尽,已无办法可想”,不得不放弃的地步时,也不是终点,而是第二次开始的起点。
从这里出发,要以更坚强的意志、更炽烈的热情投入战斗。失败了没关系,只要失败后认真反省,然后把精力转向新的行动,那么即使一时被逼入穷途末路,最后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十一、追求“完美主义”,磨炼“敏锐度”
为了防患于未然,自始至终,我要求每个人的神经都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到事情的方方面面。除此而外别无他法,我要求员工无论什么细节都要精心对待。这种将意识高度集中的做法叫做“有意注意”。与之相对的,听到声响,突然回头,予以注意,这就叫“无意注意”。无论何时何事,“错了改改就行”的想法是绝对不能允许。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贯彻这种“完美主义”,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人自身的素质。
我要求制作“会划破手的”崭新产品。眼前摆着的东西太出色了,令人着迷,人们对它怀着憧憬、敬畏之念,不忍心用手玷污它。在这种情形下,我的父母就用“会划破手的”这个词来形容这个崭新产品。
十二、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时,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这一点很重要。
反过来说,缺乏强烈的愿望和深入的思考,事前看不到结果,那么,可以说事业和人生的成功都是靠不住的。
“创造性”工作,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实际上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但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十三、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外行”没有先入观念,不拘于既成的习惯、惯例,总能自由发想。这是向新事物挑战时最大的优点。成就新事业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见所束缚、冒险心强烈的“外行”,而不是在该领域经验丰富、具备许多常识、积累了许多经验的专家。
20世纪初期的英国启蒙思想家詹姆斯·埃伦,在他所著的《原因与结果的法则》一书中非常精彩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原因是,心灵纯洁的人总是神定气闲,他们总是以更为明确、更为有力的目的和意识来引导自己能量发挥的方向。
十四、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悲观派虽然有一定的先见之明,但他们的消极态度往往抑制了项目的实行力和推进力。而乐观派正好相反。虽然看到前景中有暗淡处,但他们却有前进的动力。所以在项目构思和开始阶段,我会借用乐观派的力量,让他们当牵头人。
在编制计划时,就要委托性格谨慎、深思熟虑、对事物善于观察的悲观派当副手,事先设想到所有风险,慎重细致地建立起实际行动计划。
但是在实行阶段,悲观派在设想的困难和障碍面前,往往鼓不起实施的勇气,所以计划一旦进入实行阶段,又要回到乐观论,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十五、对工作强烈“愿望”是“正确的地图”
在技术开发领域,要取得革命性的成果,光有专业知识,光积累技术还不够,还必须对工作具备强烈的“愿望”。
所谓技术创新、所谓发明创造,就像没有指南针的小船航行于漆黑的大海之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面上,要保持正确的方向,要顺利到达目的地,所必需的就是对工作的强烈愿望。天天不懈努力,钻研创新,这就是到达技术革新终点的“正确的地图”,就是通向确凿的道路。
十六、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要素。这个方程式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组成。
所谓“能力”,就是指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等,这是由父母或上天授予的。由于它是先天的所以不涉及每个人的意志和责任。这种可称为天赋之才的“能力”,就因人而异,可从“0分”到“100分”表示。
“热情”又可称为“努力”。从缺乏干劲,怨气、暮气,懒散潦倒的人,到对人生观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热情、拼命工作的人,这中间有个人的差别,也从“0分”到“100分”表示。
思维方式的分值从“―100分”到“100分”表示,变化的幅度很大。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诚的人生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负值。
这个“人生方程式”真实地、准确地表达了我们的工作和人生,它可以成为指示方向的路标,引导我们度过更加美好的人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内容: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能同情他人、宽厚侍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勤奋努力;不自私,无贪欲,有感恩心,懂得知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