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日于上海举行的2017中国(上海)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简称“SENSOR CHINA”)的开幕式暨2017全球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峰会上,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吴胜武在致词中表示,工信部将从六大方面推进传感器物联网发展。
吴胜武表示,我国传感器和物联网行业迅速地发展,技术能力、企业实力、生态建设均上了一个台阶,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亟待持续推进解决。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高度重视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2016年编制印发了“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专项行动”,2017年又制定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升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吴胜武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战略引导,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着力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智能创新中心的建设,今天8英寸“超越摩尔”中试线启动仪式就是一个开始。
三是要持续通过强基工程、工业转型升级等渠道,突出基础工艺、基础器件的能力提升。
四是要加快智能传感综合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动专利研究的布局。
五是要支持产业联盟建设,按照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发展行业的宗旨,凝聚发展的合力。
六是要突出应用为先,支持物联网技术的推广。
从全国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产业以20.9%的年均增长率实现了高速发展。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产品门类基本齐全,中低档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设计、研发和应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国产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我国对传感器核心技术不够重视,比如我们手机里的传感器大多数是国外进口的。”在谈到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也认为,国内类似于感应水龙头之类的低端传感器有不少,但标准、稳定性和质量仍需提高。
去年9月,工信部正式发布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文件,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大力推进,传感器技术及传感器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应用,深入挖掘健康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应用需求,是加快、做强传感器产业的必由之路。未来将统筹利用“互联网+”重大工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支持智能硬件产业发展。此外,还将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体系,并选择优势地区建设高水平省级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地方以试验床、创新平台等方式发展智能硬件众创、众包、众筹、众扶平台,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