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雨茂物
图片新闻
公司动态
中国投融资微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2015年我国中药进出口贸易喜忧参半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03-16

 

2015年,我国中药贸易克服了外需低迷、价格下跌、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表现较为突出。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4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出口额37.70亿美元,同比增长4.95%,高于同期整体医药出口增幅2.25个百分点;进口额10.25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挫1.26%,较2014年同期下滑3.84个百分点有所收窄。

总体来看,各大类商品的发展各有特点,增速不尽相同,但总体正向稳定,业绩可圈可点。

中药进出口呈现三大特点

中药类产品出口增幅稳步提升。2015年,除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外,中药各大类产品的出口都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植物提取物表现甚是抢眼,同比增幅高达21.71%,成为所有医药产品中增幅最大的商品,其出口额也再创21.63亿美元新高,占据中药出口的大半壁江山,占比高达57.38%。植物提取物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传统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精油类新产品出口的走强,尤其是甜菊叶提取物、越橘提取物、桉叶油、辣椒提取物和桂油等优势品种,成为其出口的主要拉动力量。

保健品和中成药在2015年也表现不错,两者出口额分别达2.82亿和2.62亿美元,同比实现了6.34%和4.65%的增长,保持了平稳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保健品和中成药的出口增长得益于价格的上涨,其出口均价较2014年同期分别上涨29.45%和7.87%,但两者的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是中药类产品中唯一出口同比下滑的商品,量价齐跌,呈现负增长。2015年,我国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出口额10.58亿美元,同比下降18.28%;出口数量17.9万吨,同比下降8.84%;出口均价5.90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35%。中国香港和日本两大主力市场的下跌成为主要诱因。

中药类产品进口跌幅收窄。2015年,中药类产品进口10.25亿美元,同比下降1.26%,较2014年3.84%的降幅有所收窄。但是,各大类商品中只有提取物的进口增幅较大,其他商品仍延续较大的跌幅。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提取物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3.65%,进口品种主要集中在薄荷油等精油产品及甘草制品;中成药进口2.91亿美元,同比下跌13.78%,进口主要产品仍以京都念慈菴的川贝枇杷露为主;保健品进口1.6亿美元,同比下跌5.15%;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进口1.66亿美元,同比下跌26.86%,大宗品种量价齐跌是中药材进口下跌的主要原因,如甘草,全年进口量仅为2.34万吨,同比下跌47.14%,进口均价为1.27美元/kg,同比下跌7.31%,与其相似的还有人参、贝母、番红花等品种。

传统市场优势地位稳固。2015年,我国共与17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中药贸易往来,亚洲稳居我国中药出口的榜首位置,我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中药出口额达到22.17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挫2.48%,占我国中药出口额的58.80%。其中,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是主要目标市场,占对亚洲地区总出口额的近50%。中国香港继续蝉联中药出口冠军之位,出口额5.59亿美元,但是有些许遗憾的是下滑幅度较大,出口额同比下滑19.16%,所占比重也由2014年的19.25%萎缩至14.83%。

美国连续多年跻身我国中药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全年业绩亮眼,这主要与其经济复苏有关。2015年我国对美国出口中药商品5.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19%,占我国中药出口的14.33%,与魁首香港只一步之遥。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我国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均超过20%,出口额分别达2.26亿、1.64亿和1.04亿美元,是巨大的潜力市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来自对大健康时代的敏锐认知,来自对国家政策的准确把握,更来自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精确定位。2015年,中医药发展已经确立了基调,2016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机遇,稳步前行。

自1983年首次提议为中医药立法,历经32年,第一部中医药法迎来胜利的曙光,中医药法(草案)从法制层面为行业发展护航。立法的推进,正是中医药界不断发挥特色优势、赢得认同的过程。此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从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部署,中医药从长期来看将迎来广泛的发展空间。规划提出,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等,这对中医药行业与企业而言,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中医药贸易尤其是中成药贸易一直在低位徘徊,整体发展不温不火,可以说是进入了“瓶颈期”。目前我国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难主要卡在注册认证这一准入门槛上,2015年我国中成药出口的前10大市场,只有在美国是按膳食补充剂的形式销售,其他9大市场均以中成药或传统药的形式销售,虽然在很多国家已经承认中医,但是中成药的注册却很难实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规划》提出的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并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总体部署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或将开启中医药以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的机遇,如此中医药将堂堂正正地走入海外市场。

此外,如若中成药突破了贸易瓶颈,中医药服务贸易作用凸显,相应的中药材及饮片贸易也会相得益彰,进入发展快车道。

认证体系日臻完善也将助力中医药行业品质提升。2016年伊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认监委联合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完善中医药认证体系的合作协议》,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全面推行认证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规范中医药健康服务市场,全面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的质量和效益。这一体系的完善对于整个中医药行业来说,意味着整个品质将有极大提升。

在具体产品贸易领域,医保商会也积极打造社团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为企业创造更多机会。2016年,中国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共同推出了“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GEP认证),用以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帮助优质企业提升品牌价值。GEP认证包含诚信评价认证和工厂审核认证两个维度,且满足了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FSMA)的要求,以膳食补充剂21CFR111为主体框架,考虑了植提成分从原料到生产销售全过程的风险,而且报告采用中英文形式,满足了客户和FDA的要求,因此,将成为提升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美国市场含金量的重要法宝。

通过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市场取得不俗的成绩,也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力海外的一条可循之路。

神威药业集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联合研发的治疗血管性老年痴呆的创新组分中药塞络通胶囊Ⅲ期临床试验在澳大利亚正式启动。振东集团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美国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成立科研办公室,通过这一平台将各种技术引入国内,将药品、保健品、中药饮片打入国际;此外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建立了振东中——澳分子医药研究中心,采用“国际化校企联合”模式组建设在西方著名综合大学的国际化研究机构。2016,医保商会将率团远赴澳大利亚,对此模式进行深度考察,同时将有最新的分析评估为企业行业的发展带来参考与参照。

总之,2016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引领下,通过中医药企业与外贸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医药外贸依然值得期待。(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柳燕于志斌)


 


友情链接: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 区块链系统   |   邮箱登陆
地 址:南京市鼓楼区集庆门大街270号苏宁国际环球中心E06栋42层   咨询电话:025-84730370    传 真:025-84730375
Copyright 2014 © 金雨茂物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63138号
了解更多 请关注官方微信: